生化系统反硝化碳源不足的乙酸钠投加量计算与投加点优化
生化系统反硝化过程需要充足的碳源作为电子供体,当进水BOD5/NO3-N比低于3时,需外加碳源。乙酸钠是常用选择,但投加过量会增加出水COD,不足则总氮超标。作为一线操作人员,掌握其碳源不足的判断、乙酸钠科学投加量计算与投加点优化方法,是实现精准脱氮的关键。不足的迹象是缺氧区ORP值偏高、硝酸盐氮积累、总氮去除率下降。
计算投加量应基于需去除的硝酸盐氮量。理论每去除1mg硝酸盐氮需消耗2.47mg乙酸钠(以COD计)。实际应用中考虑利用率,一般按3至4倍硝酸盐氮量投加。例如,需去除10mg/L硝酸盐氮,按3.5倍计,乙酸钠投加量为35mg/L。通过小试确定最佳比例。投加点应选择在缺氧区起始段,确保有足够的水力停留时间完成反应。避免在厌氧区投加,以免影响除磷。某厂反硝化效果差,计算缺氧区需补充碳源40mg/L。操作人员在缺氧池进口设置多点布液管,均匀投加乙酸钠溶液,一周后总氮稳定达标。
日常应监测缺氧区末端硝酸盐浓度和ORP,评估反硝化效率。建立碳源消耗与总氮去除的关联记录。反硝化碳源是脱氮的“燃料”,操作人员应具备准确的计算能力和科学的布点思维,才能精准投加,优化位置,经济高效地实现总氮稳定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