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消化液回流对生化系统碱度的冲击与缓冲对策
污泥厌氧消化后的上清液富含氨氮和磷酸盐,通常回流至生化系统前端。但其氨氮浓度高,硝化过程消耗大量碱度,若回流量过大或未预处理,可能导致生化系统pH下降,抑制硝化菌活性。作为一线操作人员,掌握其回流冲击的判断、缓冲对策与优化管理方法,是保障系统脱氮稳定的关键。冲击的迹象是生化池pH持续下降,尤其在消化液回流时段,硝化速率减缓,硝酸盐积累变慢。
应对策略首先是控制回流量,避免瞬时大流量冲击。可设置消化液调节池,将回流分为多次小流量进行。其次,补充碱度。在消化液进入生化池前或在生化池内投加碳酸钠、氢氧化钠等碱剂,中和硝化产生的酸。投加量应根据回流氨氮负荷计算,一般每去除1mg氨氮需消耗7.14mg碱度(以CaCO3计)。某厂在提高消化温度后回流氨氮浓度翻倍,生化池pH从7.8降至7.2。操作人员立即减少回流量50%,并投加碳酸钠,逐步将pH调回正常范围。
长期优化可考虑对消化液进行脱氨处理,如吹脱或鸟粪石沉淀,降低其氨氮负荷。或建立独立的消化液处理线,避免直接回流。建立回流负荷与碱度消耗的计算模型,实现精准加碱。
日常管理中,应定期监测消化液水质和回流量,评估对生化系统的影响。与消化岗位保持沟通,提前获知工艺调整。建立碱度平衡记录,优化运行。消化液回流是资源回收与系统稳定的“双刃剑”,操作人员应具备系统的平衡能力和科学的调控技巧,才能化解冲击,实现协同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