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技术知识 >

生化系统硝酸盐氮异常积累的反硝化强化与内回流调整

生化系统中硝酸盐氮NO3-N的异常积累,表明反硝化过程受阻,可能导致二沉池污泥上浮或出水总氮超标。积累原因多与缺氧区溶解氧过高、碳源不足、污泥活性差或内回流比不当有关。作为一线操作人员,掌握其积累的判断、反硝化强化与内回流科学调整方法,是保障脱氮效率的关键。NO3-N积累的迹象是缺氧区末端硝酸盐浓度持续高于5mg/L,而总氮去除率下降,ORP值偏高。

发现积累应首先检查缺氧区溶解氧,理想范围为0.2至0.5mg/L。若溶解氧超标,应检查曝气区末端是否串气,调整曝气强度或优化挡流板位置。检测进水BOD5/TN比,若低于4,说明碳源不足,需补充乙酸钠、甲醇等外加碳源。投加量应通过小试确定,避免过量导致出水COD升高。检查污泥活性,若SVI过高或镜检发现反硝化菌稀少,可减少排泥,延长污泥龄至15天以上,促进反硝化菌增殖。

内回流比是调控硝酸盐回流量的关键参数。若回流比过小,硝酸盐供应不足;过大则带入过多氧气,抑制反硝化。一般控制在200%至400%。某厂在雨季进水稀释后NO3-N积累至12mg/L,分析为碳源不足且内回流比偏高。操作人员将回流比从350%下调至250%,同时投加乙酸钠,一周后NO3-N降至3mg/L以下。

日常管理中,应定期监测各段硝酸盐浓度和ORP,评估反硝化状态。避免进水负荷剧烈波动。建立反硝化能力评估机制,提前预警。硝酸盐积累是脱氮链的“堵点”,操作人员应具备系统的工艺知识和灵活的调控能力,才能科学强化反硝化,优化内回流,保障总氮稳定达标。


环境部 工信部 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 冶金工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