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池污泥沉降比异常波动的镜检分析与工艺调整
污泥沉降比SV30是评估生化系统污泥沉降性能的重要指标。若SV30出现异常波动,如突然升高或下降,可能预示系统失衡。作为一线操作人员,掌握其波动的镜检分析、成因判断与工艺调整方法,是维护系统稳定的核心技能。SV30升高的常见原因包括污泥膨胀、污泥龄过长、进水负荷冲击或溶解氧不足。SV30降低可能因排泥过量、污泥老化或无机物含量过高。
发现SV30异常应立即取样进行显微镜检查。若镜检发现大量丝状菌交织成网,判断为丝状菌膨胀,应降低污泥龄,增加排泥,或投加铁盐抑制。若污泥絮体细碎、松散,可能因F/M比过高或曝气过强,应减少进水或调整曝气量。若污泥密实但颜色发黑,有气泡,可能为反硝化或厌氧上浮,需改善搅拌或减少内回流。某厂SV30从30%骤升至60%,镜检确认为微丝菌膨胀。操作人员将污泥龄从12天缩短至8天,一周后SV30回落至35%。
日常管理中,应每日定时测定SV30,记录趋势。结合MLSS、SVI、镜检等多参数综合判断。避免单次数据波动引起误判。建立SV30异常响应流程,明确检查、分析、调整步骤。与生产部门沟通,提前获知进水变化,做好应对准备。污泥沉降比是系统状态的“晴雨表”,操作人员应具备系统的分析能力和精准的调控技巧,才能科学应对异常,保障泥水分离效果,维持出水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