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系统总氮去除率下降的反硝化调控与碳源优化
生化系统总氮去除依赖反硝化过程,将硝酸盐还原为氮气。若总氮去除率持续下降,出水超标,可能影响排放合规。原因多与缺氧区环境、碳源不足、污泥活性或内回流比有关。作为一线操作人员,掌握其下降的判断、反硝化调控与碳源优化方法,是保障脱氮效果的核心技能。总氮去除率下降的迹象是出水硝酸盐浓度升高,而氨氮和COD正常,缺氧区ORP值偏高。
发现异常应首先检查缺氧区溶解氧是否过高,理想范围为0.2至0.5mg/L。若溶解氧超标,应调整搅拌强度或减少空气串入。检查内回流比是否合理,一般为200%至400%,过低则硝酸盐不足,过高则带入过多氧气。检测进水BOD5/TN比,若低于4,说明碳源不足,需外加碳源。常用碳源包括甲醇、乙酸钠、葡萄糖等,应根据成本、安全性和易降解性选择。
某厂在原料调整后进水可生化性下降,BOD5/TN降至2.5,总氮去除率从70%降至40%。操作人员投加乙酸钠作为补充碳源,初始投加量按TN去除量的3倍COD当量计算,再根据出水效果微调。一周后总氮去除率恢复至65%以上。为优化成本,该厂建立碳源投加模型,根据进水负荷和出水目标动态调整。
日常管理中,应定期监测缺氧区ORP和硝酸盐浓度,评估反硝化状态。控制污泥龄在适宜范围,避免过长导致反硝化菌活性下降。避免有毒物质冲击抑制反硝化菌。建立碳源使用台账,记录投加量、成本和效果。总氮去除是系统脱氮能力的体现,操作人员应具备系统的工艺调控能力和经济优化意识,才能科学投加碳源,提升脱氮效率,实现稳定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