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池泡沫异常堆积的成因分析与消泡控制策略
工业废水生化池在运行中常出现泡沫,少量泡沫属正常现象,但若泡沫大量堆积、不易破裂、颜色异常,则可能影响曝气效率、导致污泥流失、甚至引发环境投诉。作为一线操作人员,掌握其异常泡沫的成因分析、现场识别与消泡控制策略,是维护系统稳定的重要技能。异常泡沫多呈茶色或灰色,黏稠不易破,堆积厚度超过20厘米,且随风飘散。其成因复杂,可能与进水水质、污泥状态、环境因素有关。
进水中含有表面活性剂、油脂、长链脂肪酸等物质,是泡沫产生的主要诱因。某些工业清洗剂、乳化油、造纸黑液等富含此类物质。污泥龄过长,放线菌等丝状菌过度繁殖,也会产生大量生物泡沫。水温骤变、pH波动、溶解氧过高或过低,均可能诱发泡沫。操作人员应通过观察泡沫形态、检测进水成分、镜检污泥微生物,综合判断成因。若泡沫呈白色、细密,多为表面活性剂所致;若呈褐色、黏稠,多为生物泡沫。
控制策略应根据成因制定。对于化学性泡沫,可投加消泡剂如聚醚类或有机硅类,但需注意用量,避免抑制微生物。更根本的方法是源头控制,与生产部门沟通,减少高泡废水排放。对于生物性泡沫,可降低污泥龄,增加排泥,抑制丝状菌生长。调整曝气量,避免局部过曝。某厂在更换原料后生化池泡沫剧增,经分析为新原料含乳化剂。操作人员短期投加消泡剂控制,同时要求生产部门调整配方,长期问题得以解决。
日常管理中,应定期巡查泡沫情况,建立泡沫等级记录。避免在池面安装固定挡板,防止泡沫积聚。可设置移动式消泡水幕,用清水喷淋破碎泡沫。建立进水成分通报机制,提前预警高泡风险。消泡剂应小试确定最佳投加点和浓度,避免浪费。异常泡沫是系统失衡的信号,操作人员应具备系统的分析能力和灵活的应对技巧,才能科学消泡,保障出水稳定,维护厂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