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废水处理工必须掌握的厂区高盐废水对生化系统冲击运行管理与耐盐菌驯化实务
一、引言
部分工业废水(如制药、印染、化工)含盐量高(TDS > 10,000 mg/L),若直接进入常规活性污泥系统,会因渗透压失衡导致微生物脱水死亡、污泥解体、系统崩溃。作为一线操作人员,掌握高盐废水的识别、冲击应对与耐盐菌种驯化方法,是保障生化系统在复杂水质下稳定运行的关键能力。
二、盐冲击的常见表现与成因
冲击的主要表现包括:
污泥沉降性变差,SV30急剧升高;
上清液浑浊,出水COD、氨氮上升;
镜检发现原生动物减少,菌胶团松散;
DO上升(因微生物活性下降);
污泥指数(SVI)> 200 mL/g。
常见成因有:
高盐车间异常排放或清洗废水混入;
调节池混合不均,局部盐浓度过高;
缺乏盐度在线监测,无法预警;
系统内耐盐菌群未建立;
进水盐度波动剧烈。
三、运行管理中的关键操作要点
操作人员应定期检测各股进水及综合进水的电导率(EC)或TDS,建立“盐度趋势图”。观察污泥沉降性能变化。与高盐车间建立通报机制,提前获知排放计划。记录每次盐冲击的时间、来源、处理措施。
四、冲击判断与驯化建议
发现盐冲击,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源头隔离:关闭高盐废水阀门,启用事故池暂存。
稀释运行:减少进水量,加大回流比,用低盐水稀释系统。
强化排泥:排出部分受损污泥,减轻负荷。
投加菌种:引入市售耐盐复合菌剂或从同类厂移植污泥。
渐进驯化:
从低盐度(如5000 mg/L)开始进水;
每3–5天缓慢提升盐度(增幅≤1000 mg/L);
监测SV30、MLSS、出水指标,确保系统适应;
驯化周期一般为2–4周。
建立“耐盐菌驯化记录表”,跟踪进程。
五、常见问题与处理对策
当SV30持续>90%时,应判断是否为盐冲击。若出水恶化,可投加PAC辅助絮凝。对于频繁高盐排放的车间,应要求其进行预处理(如蒸发、膜分离)。若系统长期处于高盐环境,应考虑改造为嗜盐菌系统或采用MBR工艺。
六、安全操作与协作建议
取样时注意防腐蚀。处理高盐废水时穿戴耐酸碱手套。与生产、技术部门协作制定“高盐废水排放标准”。建立“盐度预警机制”,设定阈值报警。定期组织生化系统抗冲击培训。
七、总结
高盐废水是生化系统的“隐形杀手”。操作人员应具备系统的工艺判断力和科学的驯化思维,才能有效应对冲击、建立耐受、稳定运行,为企业复杂水质处理提供保障。